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杭韵缥缃——把历史读给你听①
书讯 |《杭州文史》第41辑
《谈美育》:为大众读者提供一…
结营回顾 | “文史探秘·杭…
 
特别关注
 
苏轼与望湖楼
杭韵缥缃——把历史读给你听①
原来宋人这样过重阳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设回顾
禹杭履迹
 
凤山水城门:杭州唯一保存至今的古城门
来源:《华夏文明印痕——大运河(杭州段)申遗纪实》  作者:  日期:2023-12-15

凤山水城门,位于现在中山南路与万松岭路交会口,横跨中河—龙山河之上。在中国大运河遗产中,只有两处水城门入选了遗产点,一处是苏州的盘门,另一处就是杭州凤山水城门。

微信图片_20231215113856.jpg

   凤山水城门

南宋初建的杭州城,共设有13座旱门、5座水门。宋亡后部分城门逐渐荒废。到了元末,张士诚因盐起事,割据江浙。元至正十九年(1359),张士诚改筑杭州城垣,南宋的钱湖门、东便门、保安门、嘉会门被弃置不用,向北缩进数里新建了凤山门,也被称为“正阳门”,这是杭州所有城门中唯一正南朝向的城门。就在这正阳门外,曾是杭州城中达官显贵策马踏青的去处。如今,马蹄声随着“凤山门外跑马儿”的民谣留存在了百姓的历史记忆中。凤山门东侧修筑的这座水门,也就被称为凤山水城门。其实,凤山水城门是由三个不同跨径的石拱券并联而成的水闸。中间有一方形闸档,闸档后面的石雕门臼用来升降闸门,拱券顶部有蟠龙锁石以锁住闸门。城上建有一楼,既可作为防御,又可开闭闸门调节水流。明清两代,凤山水城门经过多次修缮,存留至今。

凤山水城门是杭州唯一保存至今的古城门。而杭州段运河河道的线型、尺度及驳岸等因城市变迁和航运发展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只有凤山水城门下近20米的河道仍保留着晚清时期的样貌,成为研究杭州城建变迁的重要实物。

微信图片_20231215113858.jpg

凤山水城门

凤山水城门修建在中河—龙山河之上,钱塘江水“自龙山河涌入凤山水门”,通过城内阡陌纵横的水道出武林门水门,和京杭大运河汇集在了一起,凤山水城门既是龙山河的北端起点,也是扼守江南运河通往钱塘江的咽喉。“桥影条条压水悬,凤山门外带城偏。一肩书剑残冬路,犹检寒衣索税钱。”清乾隆十二年(1747)冬,清代诗人蒋士铨过凤山门,写下他在凤山门通关的景象。

1983年,杭州市启动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凤山水城门得以部分修复。2006年,凤山水城门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凤山水城门保护修缮工作正式启动,除了对城门本身的修缮之外,还进行了考古清理,展现出水面、地面、城面三者之间的关系,较好地保留了文物的原状。2014年,凤山水城门作为运河遗存的水工设施随大运河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站在如今的凤山水城门上,不远处的中河高架桥汽车川流不息。其繁华景象,犹如几百年前水城门中过往的船只,它们载着货物沿中河络绎不绝地通过石拱券门。而昔日熙攘喧嚣的中河也变得舒缓而平静,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沿河观赏,成了快节奏现代都市中一片闹中取静之处。

凤山水城门是杭州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是杭城营建史上的重要坐标,作为珍贵的城市历史遗产,未来它将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繁华的杭州城。


相关内容
苏轼与望湖楼 2025-10-31
原来宋人这样过重阳 2025-10-29
深宫雅事:从衣食住行看南宋宫廷的隐秘生活 2025-10-27
解码杭州塘,穿越千年的江南黄金水道 2025-10-27
恭圣仁烈皇后宅园 2025-10-27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市政协文史研究中心 杭州文史研究会  电话/传真:0571-8770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