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三百文买一枝花?
禹杭履迹
 
中河—龙山河:云烟湖寺家家境
来源:《华夏文明印痕:大运河(杭州段)申遗纪实》  作者:  日期:2024-01-17

杭州城内水网交织,京杭大运河、钱塘江、贴沙河、中河、东河、西河、西湖等江河湖泊共同构筑起主城区的水网系统,数条河流都直接与京杭大运河相接,其中最重要的支流之一就是中河—龙山河,它是京杭大运河的水道在杭州市区内的延伸。

虽然名称各异,这两条河其实是连续的河段,凤山水城门就坐落在这条河上。以凤山水城门为界,北面称中河,南面则称为龙山河,在中河东面是与其走向基本平行的东河,两河在并行一段距离后东河的河道并入中河。龙山河的河道则是先向南,随后折向西南,抵达最南端的闸口。如今,龙山河与钱塘江已不直接相连,水流由南向北汇入上塘河。

微信图片_20240117143005.jpg

中河

中河和龙山河是比较狭窄的水道,这一段河道在历史上也数易其名,今天的中河—龙山河包括了古代龙山河、盐桥河和新横河三条河段的范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为了使运河水系与钱塘江沟通,在城东、城南开河(即今杭州中河北段、龙山河),经柳浦而至白塔岭附近。

微信图片_20240117143008.jpg

东河

中河、龙山河直接与钱塘江连接,江水的含沙量较大,河道又狭窄,泥沙的淤积严重,需要经常疏浚才能保证正常通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五代吴越国钱镠在河道上修建龙山闸和浙江闸两处闸门,以阻止泥沙的进入。双闸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减缓泥沙淤积的效果,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龙山闸就位于今天龙山河最南端的闸口附近,浙江闸原是南北朝时的柳浦,唐代称为“樟亭”,至吴越则改称浙江闸,在今天的南星桥三廊庙一带,已经在时间长河中湮没了。

到了北宋时期(此时这段河道北面已改称盐桥河,南面仍称龙山河),这一段河道往来交通更加繁忙。当时的杭州知府认为同样建成于吴越国时期的清河堰降低了船只通行的效率,故予以拆除。加上此前的两闸已经年久失修而废弃不用,钱塘江水再一次毫无阻拦地直接进入运河河道。苏东坡在杭州主政期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并重建了闸口,又将河道与西湖相接,使其能够获得含沙量较小的水源,较好地解决了河段泥沙淤积的问题。

“二更铙鼓动诸邻,百首新诗间八珍。已遣乱蛙成两部,更邀明月作三人。云烟湖寺家家境,灯火沙河夜夜春。曷不劝公勤秉烛,老来光景似奔轮。”苏东坡的这首《次韵述古过周长官夜饮》,写的正是当年中河的夜景。

南宋时,为了皇城的安全,龙山闸始终处于关闭状态,龙山河也完全断航,在这种情况下北段的盐桥河则仅剩西湖为唯一的水源,再加上周边城市用地对河道的不断侵占,两段河道的流量都大大下降。北段的盐桥河由于有航运价值,官府经常组织疏浚,河道还保持较为正常的状态,龙山河到南宋末期则已经几乎完全淤塞了。元代解除了龙山河的禁航,但此时河道已经被填埋,并建有民居,完全无法通航。后由官吏裴坚重新疏浚龙山河,使其再次通航。

微信图片_20240117143010.jpg

龙山河

因长期的使用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泥沙淤积,龙山河的水位最终在嘉靖年间超过了钱塘江,官府拆除了原有的闸口,在闸口的位置修建了堤坝,来往船只需要翻坝通行,龙山河从此结束了与钱塘江直接相通的历史。

1988年底,杭州市完成了京杭运河与钱塘江的连通工程,钱塘江的船只不再需要翻坝,可以直接进入大运河,中河及龙山河也就随之断航。

清代杭州诗人厉鹗的七言绝句《沙河》:“澄明日影射鱼罩,淡冶风光上鸭陂。齐浸篱根三尺水,小桃正是试花时。”可以让我们遥想当时的中河风光。

一条穿城而过的古老河流,自然留下了诸多遗迹。在中河—龙山河之上,如今数得出的桥梁还存40余座(石拱桥和公路桥),有始建于宋代的老南星桥、六部桥、回回新桥、柴垛桥等,有始建于明代的化仙桥、海月桥等,有始建于清代的新横河桥,还有民国时建的复兴桥。宋、明始建的拱桥,有一些早已崩塌,但桥名还在;还有6座明清时期的古桥保存至今:水澄桥、化仙桥、海月桥、洋泮桥、老南星桥、六部桥。

微信图片_20240117143012.jpg

六部桥

水澄桥为三孔石梁桥,最为靠近钱塘江,在龙山闸向北一点。在正中栏板及望柱上刻有“水澄桥,里人重修”“大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重修”“桥杆石柱同人公置”等字样。桥面西南侧尚存有一方形立柱,上刻“南无阿弥陀佛”等字样。

再往北,化仙桥东出复兴街,西通大巷口。化仙桥原为木桥,后改为石桥,现桥为明成化十三年(1744)所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缮。此桥为单拱石拱桥,拱券采用众联分节并列砌制法,桥拱壁末侧刻有“大明成化十三年岁次丁酉立”字样,西侧刻有“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字样。

继续北上,是建于明万历年的海月桥。传说建桥时附近有一小潭,秋月高照,像海中有月,故名海月桥。桥为三孔石拱桥,拱顶石雕有龙形吸水兽。金刚墙用条石砌筑。桥面铺设石阶。桥两侧有栏板、望柱,两端用抱鼓石。望柱呈方形。桥顶两侧栏板的外侧均刻有“海月桥”桥名。清道光三年(1823),桥曾经修葺,桥侧留“道光三年”题款。

洋泮桥始建年代不详,南宋时已存,现在看到的桥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建。桥西端桥墩嵌有重建碑记,上刻“杭州府钱塘县上隅西重建洋泮桥,劝缘信士吴天万、冯天相……匠头陈天惠、徐尚宁、车大良。大明万历二十年(1592)岁次壬辰孟冬吉日立”等字样。桥旁原有大慈寺、龙王庙及木业公所等,现已无存。1996年中河综合整治时整修了桥体,更换了部分栏板、望柱和桥面石板。

老南星桥位于江城立交桥南面,东出江城路,西通凤山路。此桥始建于北宋,取名“南新桥”,元代和明代以俗名“朱家桥”称呼,清初改称“里横河桥”。民国时在其附近建有一公路桥,称南星桥,南新桥便被称为老南星桥。

六部桥旧称都亭驿桥。南宋时期,是三省六部官员上值的必经之路,因与三省六部行政官署东西相对,而被当地居民呼为六部桥。元代改名通惠桥,明代又称其锦云桥,如今恢复了六部桥的名称。

河道的变迁反映着时代的盛衰。中河虽然较为狭小,在航运上的价值不如其他几处河段,但作为贯通城区南北的重要水道,防洪排涝、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不容小觑。随着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完成,河道两岸焕然一新,也使得中河更好地融入了现代的城市生活。


相关内容
西湖百亭|精忠柏亭 2024-04-26
杭州Discovery·西湖⑭丨西湖边有座武松墓,他就是《水浒传》里的武松吗? 2024-04-26
三百文买一枝花? 2024-04-24
【杭城迹忆】天真精舍勒铭 2024-04-22
独家爆料!杭州有座很仙的山!观潮绝佳机位!这位超级明星去了又去… 2024-04-2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