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我刚入道时,也听信了流行的一些说法,譬如,以为史学这门学问蛮了不起,可以发现“规律”什么的。后来书读得多了,才明白史学其实并没那么大的本事。研究历史,无非是为了理解前人的生活。有所理解,也许可以让我们活得通透一些;不理解也没什么大不了,不妨碍大家嗨皮赚钱。 与此相应的,那就是怎样研究历史的事情了。起初也以为理论万能,学会了,就可以无往不利。可是,背了不少现成的语句,面对着一大堆历史资料,依然无从措手。 后来,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才慢慢悟出了一些道理。 怎样研究历史,说到底无非两件事,一是怎样找到合适的题目,另一则是怎样入手去讨论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怎样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两件事情,老师们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怎样找到合适的史学研究题目,途径当然是多样的。当下比较流行的做法依然是现实社会生活有什么需求,就试图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这无非是将史学视为对策学的路数,我们不去谈论它。 还在当学生时,有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学术史与历史记载的交叉点,往往可以是一个新议题的起点。后来我慢慢领悟老师的这句话,才明白对于像史学这样积累相当丰厚的传统学科来说,这的确是发现问题的方便之门。凡是人们关于历史的描述与存世的历史记载不相吻合之处,也就是所谓的“交叉点”,大概率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去讨论。 在现实的操作中,由于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总是不断演进的,所以观察分析这种认识过程就十分重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梳理学术史。通过分析某一领域学术研究的具体展开过程,弄清楚人们关于这一领域史事的认识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化,相对应于存世历史资料的可能性,它还存在着哪些不足,不管是其与历史资料不相吻合的交叉点,还是尚未展开讨论的某些遗留空间,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的地方,新的研究议题也就可能这样被发现。通过梳理学术史来发现研究议题的路径,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能够推动我们摆脱饾饤獭祭的局限,从一个更为宽广的、也就是整个学术史的视野来观察问题,发现问题。 至于怎样着手去解决问题,更涉及到了在什么思想“指导”下去研究的层面。那就是大家常说的理论。 所谓理论,不过是人们通过研究具体问题,将所得出的一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认识归纳起来——更为学理化地说起来叫做抽象,形成的相对系统化的结论。这些结论对于我们研究其它相近的问题,也许可以起到参照作用。可是针对具体议题,剔除细枝末节,结论抽象程度的精致与否是大不相同的。有一些高度抽象化的结论,接近于历史哲学,我们尽管可以坚信不疑,它们与具体研究工作的展开,却似乎总是隔着一层。还有就是学术语言中翻译腔的流行,有一些人觉得将话说得绕口一点才更显得有学问,这就把事情越弄越复杂了。以至于年轻学子们常常以为有一种“理论”,好像葵花宝典,一旦学会了,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可是在现实中却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实际上,至少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上,事情可能并没有那么玄乎。 有一次听一位前辈学者介绍自己年轻时怎样学着写史学论文,他的办法是就着感兴趣的内容,先找一篇议题相近的、比较成功的文章,当作范文,依样画葫芦,从哪些史书中去找资料,搭建结构,分析论证,最后怎样写结论,一步一步学着做。后来我也照着这个“范文之法”做了几次,觉得比较容易上手,蛮有用。但似乎又觉得“范文之法”只关乎具体的操作,还不够“理论化”。后来读著名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的文章,他说历史唯物主义“也只是一种方法”,才意识到真正“有用”的理论,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在研究中参照应用,就好比是经典的范文。这样一来,才慢慢地将其中的道理想明白,开始认识到,真正好的方法(理论),无一不是学者在针对具体历史问题的研究之中归纳得出的。试图逃避真正从事史学研究的辛劳,悬空八只脚地谈论所谓的“理论”,演绎出一些花哨的说法与概念,再去教别人怎样做研究,都不靠谱。 尤其是,真正好的方法,无不可以用清晰的语言讲明白,让大家都听得懂,完全没必要故作玄虚。 这就是我的史学问津心路。这本论文集所收录的,主要就是近十几年来自己在这种心路之下,在学术史与研究方法两方面思考的一些文字。 具体而言,除了第一篇《史学从业简述》,归纳自己就业史学以来思路演进的过程,接下来从第二篇《历史学是什么》,到第六篇《走出“汉学心态”: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方法论雏议》等共五篇,都是集中谈自己关于研究方法的体会。其中《历史学是什么》与《历史学“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两篇,是根据上课录音整理的记录稿,从关于历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入手,来介绍研究方法。总之前面这六篇大体上可以归为一类,是本论文集的第一部分内容。从第七篇到第十六篇共十篇,主要是针对两宋历史研究的学术史,展开梳理工作,并对从中可能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例如关于唐宋城市史,还被落实到了自己的具体研究工作之中。其中第十五篇《历史观察的思维特征——从宋代城市史说起》与第十六篇《唐宋城市研究学术史批判》,略有重复,考虑到前者以宋代城市史研究为例来说明历史学思维方式问题,后者则具体展示本人关于宋代城市史研究的一些议题,是通过学术史的梳理提出来的,各有侧重,因此还是将它们都纳入了本论文集。第十七篇《杂学谓博:江南市镇考察忆旧》,回忆早年短期从事近代江南市镇研究时的一些思考,总体上也可以与前面这十篇归为同一类,这十一篇是论文集的第二部分内容。最后是两篇访谈稿,因为觉得它们可以对本论文集两方面的内容都有所补充,于是在征得其作者的同意后,附在书末。 以上略有几篇,与本人几年前出版的《走向自觉——中国近古历史研究论集》有重复,这主要是因为想在搁笔前重新规划自己论集的编排形式之故。 本书的编集,最初出于浙江人民出版社王利波、汪芳与李信等朋友的提议,在此谨向他(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就是关于本书编集过程中的一些考虑,谨此说明。
包伟民 二○二四年六月二十日 于杭州小和山寓所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