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是我生长的地方, 我的家就住在铜官山下。 童年时,奶奶常对我讲有趣的传说, 她说,新安江水放过光芒…… 我长大了,天天跟爷爷在江上打鱼。 每晚,我都注视着碧波, 但是,从没看到江水放过光芒。 现在,我是一个建设水电站的工人, 我亲眼看到大坝拦住了新安江水。 呵!我猜透了奶奶的心愿, 她要新安江的祸水变成幸福水! 告诉你,奶奶! 你的心愿快要实现了。 大坝飞快上升,新安江水就要大放光明! ——引自一位工人作于1957年的诗歌 《新安江水放光芒》 我老家在西铜官村,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隶属建德县洋溪区铜官乡,乡政府就设在我们村。当时铜官乡有西铜官、东铜官、叶家、齐家、东森(包括朱家、黄家、郑家、淡竹岭等小村,即现在的朱家埠区块)及与淳安紧连的芹坑村等。 我们村是个有上百户人家的大村庄,村前是江,江水碧绿、船民们摇着小船,渔夫呼喊着鱼鹰捕鱼,呈现出一派江上美景;村后是山,群山起伏,郁郁葱葱,好一幅生动的山水画。美妙的环境,让我自少年起就引以为豪。 由村口摆渡过江,至对岸有杭淳公路直通杭州、淳安,新安江水路往下游去可通严州(梅城)、桐庐、杭州。公路路况较差,泥石路面也较窄,车辆全是老式的木炭车,车速很慢,且来往车辆数量很少,水路也只有人工划的木船,主要用以运输茶叶、木炭等“山货”,即使有人乘船也是客货混装。船下行时较为顺畅,上行就难了,自紫金滩一段江面上行穿过铜官峡谷时须得背纤。但就那时来说,交通也算方便。 我们村有一大片肥沃的土地,且自然条件较好,很少发生旱、涝灾害。山上盛产木材、毛竹、茶叶,还有桐子、茶籽。地下蕰藏着铜矿、铁矿、石灰石等,特别是铜矿很有名气,据说在秦、唐时就由朝廷派官员监督在此开采,“铜官”也因此得名。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村有山又有水,按理说是个富饶的村庄。然而,解放前由于村里的土地、山林极大部分归地主家所有,大部分农民无田无地更无山,生活贫困。幸有村后的一座石山“养”了许多人,大家常年靠“车矿”(当地土话。就是将石灰石用人工开采下,再用独轮车运到江边过秤后装船运走,当时我年纪小,到底运往哪里,具体干什么用也不清楚)来养家糊口,吃的是苦力饭。我爷爷家(为避抓“壮丁”,大伯移居淳安,父亲外出打工,爷爷与叔叔们在一起)就靠“车矿”维持全家生活。渔民们也只靠小船和鱼鹰抓鱼度日,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农民、渔民日子都十分艰难。 家乡解放后,农民们分得了土地,“耕者有其田”,加上一些副业,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修房、盖新房的也多起来,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我爷爷家就新盖了三间楼房,结束了下雨怕漏、下雪怕压,一家人挤在茅草房里的日子,后来还腾出房供在我村开矿的劳改队作医务室。 解放前村里很少有人读书,读高小就得到三十里开外的洋溪。解放后村里办起了“完全小学”,全乡小孩都到此上学。学校紧挨着乡政府,校舍较大,读书环境好,五六个老师是上面派来的,从初小到高小班级齐全,就当时来说是个很不错的学校,每年大部分毕业生都能考上当时来说比较难以考取的严州中学。我是在这所学校读满了小学后,于1954年考入严州中学。虽然50多年过去了,但母校西铜官小学的一切,至今还记忆犹新。 从1954年开始,恬静的家乡,慢慢地热闹起来,建设新安江电站的“先遣部队”进驻我村。搞水文的、搞勘测的,来自各地的人员陆陆续续住进了我村,他们有的还携带妻小,小孩中有的成了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有的成为我中学时期“半个老乡”的同学,还有的后来成了在电厂工作的同事。我村凡是房子大一点的人家,几乎都免费住进了人。江上、山上也响起了轰轰隆隆的机器声,响遍了整个村庄,十几里外也能听见——那是在进行河床和山体钻探等作业,以选定新安江电站的坝址,1955年11月初,新安江水电站坝址选择委员会坝址选定会议就在我村召开,对于专家们的到来,人们议论纷纷。村里充满着热烈和谐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安江水电站建设的前奏曲陪伴村民两年时光,村民们在欢快充实的气氛里过了两年。1956年,为了电站建设施工需要,我村成为新安江水库第一批移民村,村民们早早地就告别村庄,离开家乡。有谁舍得离开故土,离开可爱的家乡?但是“我们的好日子是共产党和毛主席给的,现在国家要建水电站,国家建设需要我们走,我们就得走”。乡亲们这样说,也这样做了。我村移民可真是“军事化”的,说走就走。那天,全村人除了手工业者、小商、小贩(现在称之为“居民户口”)外,大家统一行动,带上衣物及小型轻便用具等,乘船的乘船,乘车的乘车,欣然地离开了养育生息几代人的故乡,到桐庐横村所属的几个村入户,住在当地的农民家,有的几户人家合住在一起。直到两年后才住进新盖起的“移民房”。虽然是简易的土房,而且建筑面积较小,但总算是住进了自己的家。 我村移民就像出门旅行一样,移民时就连在严中读书的我,事先也没有得到消息。等我闻讯后赶到严州(梅城)码头时,只见一只移民船停泊在那里,村里几位老人正在船上。他们告诉我,我的家人已经乘车走了,他们几个因不会坐车才搭船走。如此的迅速、顺利,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这到底是缘于村民的觉悟——为了国家建设新安江水电站需要,不惜背井离乡?还是缘于农民们朴素的感情——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党指向哪里就到那里?我说两者都有,两者都是。 弹指一挥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村庄早已是汪洋一片,成了浩瀚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安江水库的一角、绿色千岛湖之一景(所幸当年村里人开采过的石矿顶部还一直浮现在水面上,就是原安徽“林办”下方处,靠它指明了家乡的准确位置)。巍峨的新安江电站大坝,标志着新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多少国际友人和国内民众,曾来到电站大坝观光,游历库区,从中感悟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创造伟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里的电能源源不断地输向华东地区,为祖国经济建设所作的贡献,证明了当初村民们为之付出的价值。再看,新安江电站下游建德境内的三个滩:往日人们不敢靠近的急流险滩——紫金滩,而今是电厂大本营,杭州西湖——富春江——新安江——安徽黄山“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闪耀点,这里环境幽雅、鸟语花香;当年人烟稀少,荒荒凉凉的“上沧滩”、“下沧滩”,也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美丽、繁华的新安江城,一年四季江水清冽,江雾迷蒙,凉风习习,景色如画。 
▲新安江水电站 这一切靠的是党的正确路线,改革开放的好政策,靠的是历届党委、政府带领人民共同奋斗。我们在欢欣鼓舞之时,当然无法忘记所有的新安江移民,无法忘记做出表率的第一批移民“铜官村人”所做的牺牲和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