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谈美育》:为大众读者提供一…
结营回顾 | “文史探秘·杭…
深切悼念周保尔特约研究员
杭州宋史论坛2025年第三期…
 
特别关注
 
《谈美育》:为大众读者提供一…
杭州中轴线——中山路的前世今…
司徒雷登与杭州
萧山区亲历者口述日军细菌战
特别关注
 
《谈美育》:为大众读者提供一本普及美育学知识的通俗读物
来源:杭州文史微信公众号  作者:杜卫  日期:2025-09-23

一、美育通俗读物的必要性

我研究美育理论逾40年,写了大量关于美育的理论论著,2022年,我的《美育学》出版,那是一部以建构中国美育理论体系为主要目标的理论专著,目的是为美育学的学科建立贡献微薄之力。出版之后有不少从事美育教学的一线教师向我反映“读不懂”,不仅如此,我的博士生读了也是半懂不懂的。这对我很震撼!于是,我就开始考虑写一本关于美育的普及性读物。我的想法是,美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大家都需要了解美育,而且美育本身就是多学科综合的应用型学科,要推进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美育工作,十分需要普及美育知识。

微信图片_2025-09-23_091910_368.jpg

美育是一项古老却又新鲜的事业。说“古老”,至少从孔子开始就有美育思想和实践,如大学者王国维就说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在西方,古希腊也早就有了美育的思想和实践。说“新鲜”,由于我国长期未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美育学不像“德、智、体”这三种教育形态那样有相应独立的学科建制,各级各类学校的美育工作也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得到真正全面重视。因此,社会各界对于美育独特的性质和规律,美育的目标、作用和方法都缺乏适当的认知,学界的深入研究也才刚刚起步。从目前各地美育实践状况来看,对于美育的理解还缺乏普遍共识。主要原因就是大家接触美育的知识和实践毕竟时间较短,存在一些认知上的疑惑或者盲点也在所难免。而且,目前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的干部和各方面的骨干人才有不少从来未受过良好的审美教育,本身的审美素养还有待提高。再加上美育学知识涉及美学,而美学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平时习惯的思维方式很不一样,这给许多人理解美学造成一定困难;而且美育学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如美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这也给美育学研究和美育实践的推进带来一些麻烦。美育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生活幸福,光靠上面号召或学界呼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树立“美育意识”,提高美育认知和自身的审美素养。

美育学知识的普及还有一个障碍,那就是全社会的教育观念甚至人生价值观与美育的价值指向存在不小冲突。美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教育形态,它的特殊性一方面来自审美和艺术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来自美育价值观的人本主义属性。这两个特殊性与当前一些人追求的生活目标以及教育界的诸多习惯思维和做法不仅有差异,甚至有的是相反的。例如,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追求实惠的观念,学习知识或做什么事总要关心是否对自己有用。但是,真正的审美和艺术活动却超越了个人实际利益的考虑,只是追求心灵的畅快和精神的自由。百年前,蔡元培不遗余力倡导美育,其初心就是要用美育来克服一味追求个人实际利益的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又如,在理智主义认知理论中,人的感性认识是低级的,唯有理性的逻辑思维才能把握真理。而美学却认为,在逻辑思维之外,人还有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叫做审美的直觉体验,这种直觉体验虽没有逻辑思维的概念、推理和判断等形式,但是照样可以把握宇宙人生的某些真谛。更重要的是,感性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缺失了感性,人性就不完美,生活就不会幸福。所以,教育不仅要开发人的理性方面的潜能,也同样要促进人的感性方面的发展。这就需要美育。在教育方面,由于应试教育和应聘教育的不良影响,人们总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升学或者就业;而美育学却认为,教育的根本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如此等等都显示出美育的非世俗性,给读者理解美育带来了不少困难。然而,也正是美育的这种非世俗性,使美育在当今社会显得特别有价值。

遥想我们的前辈,不少著名学者都写过普及性的读物,成为普及人文知识的榜样。如朱光潜,于1932年就给《中学生》杂志写了《谈美》,也就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这本《谈美》语气亲切,讲学问深入浅出,文字晓畅平实;虽然介绍了大量西方美学知识,而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精神实质仍然是与中国的美学和美育传统一脉相承的,比较贴近中国人的审美经验;虽然谈的是美学,实际上篇篇紧扣美育,引导着读者追求人生艺术化的境界。我前些年给研究生上《美育学》课,每届学生都必须读《谈美》,并写出5千字的读书笔记。朱光潜不仅有一本《谈美》,还有一本《谈修养》,也是面向中国青年的通俗读物。我写此书实际上就是想学习这位前辈大师,把自己的美育理论研究成果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话语写出来,与大众读者分享我学习和研究美育理论的体会以及对当下美育实践的一些思考。我们人文学者不仅要研究高深的学问,也应该面向大众,做一些类似“科普”的事情,让学问走出书斋,与大众分享。这或许也是一份责任。

我在写作《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一书的过程中,研读中国现代美学大家的论著得到精神上莫大享受,不仅为他们的真知灼见,更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责任心和对高尚人生境界的真诚向往。我在该书后记里写到:“美学是一门只有以赤子之心才能做的学问!只有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人生理想熔铸进去的美学才是咱们中国本土的有血有肉的美学!”我写这本《谈美育》,最要紧的就是要学习前辈大师的这种赤子之心,将中国美学的这份赤诚传承下去。

二、贴近大众读者

我在动手写这本《谈美育》之前,曾把我要写一本关于美育的通俗读物的想法告诉了我的老师吴中杰先生,向他求教。他很肯定我的想法,认为美育本来就要面向大众,所以,有关美育的知识普及是必要的。但是,他很严肃地提醒我,通俗读物不好写,要下大功夫。我是做理论研究的,习惯了引经据典的“高头讲章”。要把理论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话语写出来,看似容易,实则很难。特别是漫谈的话语要不失学术和思想上的准确性,不落俗套,那就更难。朱光潜的《谈美》做到了深入浅出而不失理论的意义准确,不降低思想的价值高度,这对我着实是不小的挑战。

在构思《谈美育》的写作框架时,我思考过这本书如何才能实现向大众读者普及美育学知识的目标。我的理解,通俗读物首先要在内容上贴近大众读者,满足他们“知”的需要,帮助他们解除心中的一些疑惑。否则,一本书说的尽是大家不感兴趣的话题,哪怕语言再通俗恐怕也没人看。这几年,美育一直在升温,我经常遇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朋友问我美育的问题。我自卸任校长职务后,在各级各类学校做美育的推进工作,参加各种美育研讨会的机会也多了,了解到目前大家在美育实践中出现的一些认识上的疑惑。例如,书中第4篇,标题就是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美育”。这是我遇到的最多的问题,而且,这类问题往往来自教育管理干部或者高校的书记校长。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曾花了很多时间写了一篇论文论文,题目是《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关于经典艺术人文价值的阐释》(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试图回答当前作为通识教育的艺术教育(也属于美育)的价值。但是,那还是学术论文,我怀疑那些本身是科学家的高校书记校长是不是能读懂。所以,在《谈美育》里面,我大幅简化引经据典的理论论证过程,直接讲问题,举大家身边都会遇到的例子,来说明今天加强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书中的第5篇,标题也是一个疑问: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吗?这是当前美育实践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人们往往把艺术创作、表演和鉴赏等活动统统看成是美育,还常常把娱乐混同于艺术,造成当前一些学校的美育教学偏艺术技能训练、美育活动混同于大众娱乐的情况,社会上还出现了把艺术考级和各种少儿艺术“比赛”称作“美育”的怪现象。在一次美育论坛上,我听到有学者否定艺术是美育的主渠道,我也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写进了第5篇。

除了直接回应大家认识上存在的疑惑之外,在内容上贴近大众读者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针对美育当下实际存在的问题。《谈美育》的十三篇绝大多数是针对实际问题,有感而发的。这里举两个例子。从美育的实施来讲,美育教师是美育实践的“最后一公里”,教师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美育的实际效果。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理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对标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当前美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长期在师范大学工作的老教师,我对此有强烈的焦虑,不断写文章呼吁美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在这本书里,我把美育教师本身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精简为“知美育、懂艺术、有品位”,特别提出美育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是解读经典艺术品的能力。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源于前些年我在苏州、成都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这个类似比赛的活动中有一个展示教师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环节,具体的做法是每位教师在一百多个经典作品中临时抽一个作品,讲解其中的审美和人文内涵。这些作品多数是中小学艺术教材里常见的,还有一些也是大学的美术史、音乐史教材里常见,但是,参与此项活动的教师们多数对这些作品不熟悉,更不会讲。这对我是极大的刺激。现在我们讲美育浸润,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浸润在优秀艺术作品里,教师自己连经典作品都没办法解读,他们怎么去引导学生理解优秀艺术品呢?所以,我在谈美育教师专业素养这一篇里面强调美育教师不仅要会艺术技能,更要多读书,特别是要研读美育理论和艺术史,提高自身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学会用艺术的语言讲艺术。

还有一个问题是文学教育。当前学校美育几乎不讲文学教育,上头教育部发的美育文件里列出了不少艺术门类,就是不见文学。但是,文学是艺术家族中举足轻重的一员,特别在中国,诗文是诸多艺术的底子。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代诗词不仅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化瑰宝,而且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文化性格,也对其他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从美育的普及的推广来讲,文学美育对教学条件的要求比较低,师资储备又相对充足,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普及推广美育,文学美育是比较适合的。正是出于上述学理和实践两方面的考虑,我在《谈美育》里专门讲了文学美育问题,题目就叫“中国是诗的国度”。

三、真诚“对谈”

《谈美育》采用漫谈式的写作方式,这种写法的一个好处是作者可以直抒心臆,真诚对谈。事实上,美学就是一门真诚的学问。我在写作《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一书的过程中,研读中国现代美学大家的论著得到精神上莫大享受,不仅为他们的真知灼见,更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责任心和对高尚人生境界的真诚向往。我在该书后记里谈到研究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体会:“美学是一门只有以赤子之心才能做的学问!只有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人生理想熔铸进去的美学才是咱们中国本土的有血有肉的美学!”我写这本《谈美育》,最要紧的就是要学习前辈大师的这种赤子之心,将中国美学的这份赤诚传承下去。所以,《谈美育》力图直面问题,说真话,说人话,用真诚的话语来阐述我对美育的理解,以及对当下存在的某些问题的看法。我相信,真诚对谈是贴近大众读者必须采取的写作态度。

真诚对谈就要想法设法让对方能听懂我说的话,而且还要听得下去。于是,我尝试着用非美学专业的话语来讲审美和艺术,让大家能够理解美育的要义。话语转换可能是使美学走近大众的一条可行的路子。

我在2016年曾发表了一篇论文《美育三义》,在融通古今中外美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美育传统和当代中国教育实际,提出美育是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和创造教育。其中,感性教育是美育的基本属性和特征,由此展开两翼,即人格教育和创造教育。人格教育又是中国传统的美育观念,而创造教育则是美育的时代命题。这里下定义的方式源自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从“感性教育”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展开为“人格教育”和“创造教育”两翼,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概念运动中阐释美育的性质。说实话,我对此还蛮欣赏的。可是,面向大众读者,这样的写法可能就会让非专业读者坠入云雾。于是,我就在《谈美育》的写作中尝试话语转换,把复杂的论证过程转变为简洁的表述方式:美育是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然后在解释审美经验的特性时,再把情感性、超越性和创造性讲出来。我还在各种美育讲座中尝试用这种新的话语方式解释美育的本质特征,结果发现老师们比较容易接受,这就更加增强了我在《谈美育》写作中的不断尝试美学话语转换的信心。

实际上,做讲座正是尝试美学话语转换的好机会。因为有经验的教师完全可以从学员的眼神、表情和专注度等看出他们是否理解、是否赞同你所讲的东西。我授课的对象多数是学艺术专业的美育教师,他们几乎都没接触过美学,读书也不多。要让他们听明白我讲的意思是不容易的。有一次在四川音乐学院的一个音乐教育论坛上,我讲了美育就是要为孩子们的听觉乃至心灵提供“妈妈的味道”,意思是要让孩子们从小浸润在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中,久而久之,就像我们喜爱家里和家乡的口味一样,喜爱祖国优秀的音乐。这个发言过后,我听到好几个老师和我提起“妈妈的味道”。这让我意识到,这种话语方式比较容易被接受。每个人口味的形成就是不断浸润的结果,这同美育浸润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我就在《谈美育》第三篇中,用“妈妈的味道”来解释美育的育人机制:“一个人从小就会在他的生活环境被塑造特定的味觉喜好,从家里至亲做的饭菜再扩展到家乡的饭菜会使人形成特定的味觉喜好,我们可以把这种喜好说成对‘妈妈的味道’的眷恋。我们成人后走向四面八方,妈妈的味道却一直是我们对家和家乡眷恋的一部分。……这味觉里包含了对家和家乡的深情。此刻的味觉既是感性经验,又具有人文内涵,而且这种人文内涵是沉淀在感觉经验之中的,几乎成为了一个人的文化本能。美育的深刻育人机制在于,通过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审美素养的养成,塑造了人们审美的知觉、想象、体验方式。”再进一步申发开去,就有了这一段:“我们要想让儿孙们拥有一颗中国心,最理想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从小背诵优秀的唐诗宋词,让他们去祖国各地的博物馆观赏精美的文物,或学书法,或听戏曲,或读国画,游历祖国山山水水,品尝各地特色美食……。这样,他们的感官都被中国文化反复浸润过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基因也就内化到了他们的心底。”

美学话语转换还体现为话语方式与当下的衔接。我接受高等教育是在四十多年前,所熟悉的学术话语体系是比较老旧的。我并不认为,在人文学科里先前的思想就一定是过时的,但老旧的话语方式恐怕多数会过时。比如,我们习惯讲的同情,至少有两层含义:一则是情感同频,另一则是怜悯。前一层意思,现在有一个很好的词,那就是“共情”。我们在指称情感共鸣时用共情不仅明了,而且避免发生歧义。我们上年纪的学者,要想写一点对年轻人产生影响的通俗读物,可能需要努力向年轻人学习,不断尝试话语转换。

四、做一本图文皆美的通俗读物

谈论审美和艺术的通俗读物应该与一般普及知识的读物有所不同,那就是它本身应该是美的。不仅要实现知识普及的要求,还应该为读者提供审美体验的机会,让读者接受高雅艺术熏陶。再则,美学和美育的知识可能不仅是单纯认知性的,同样重要的是要有具身性的审美体验,有一定审美经验积累的读者比较容易理解相关的美学和美育学知识。这两点是《谈美育》之所以有不少插图的主要考虑。

既然美育是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那么谈美育的通俗读物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由于高质量的音响材料都涉及版权使用,那只能是配图。配图配什么,那当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作品,因为书中倡导美育要让学生浸润在优秀经典艺术品之中。所以,书中选择的配图,除了几幅为书中文字提供相应样例之外,全是经典作品。然而,选图很不容易,首先是作者本人的美术史和书法史知识有限,眼界不够宽,眼力不够透。所幸我有一名博士后同事朱夏洋,他是在中国美院中国画专业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对中国画很熟悉,能作画,也有研究。还有一位帮手是本书责编王亮,他是中央美院博士在读,在中国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有了他们的帮衬,我感觉有了底气。

书中有了好的艺术作品还不够,因为经典作品是给读者欣赏的,希望大家读画而有所得,而大众读者多数没接触过美术史,于是我想到了给经典作品加一段简要说明。我尝试用尽可能通俗的话语来写出自己的体会,还请夏洋博士给予帮助。

我觉得,做美学和艺术类的书,特别是面向大众的读物,应该在装帧、版式等整体设计中体现对精致的讲究。我国传统艺术特别强调“讲究”,甚至把讲究作为艺术与日常分别的重要界限。讲究就得用心,我很幸运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高教分社的几位老师周粟、王亮和李明都十分用心地配合我、支持我的想法。光封面设计就花了两三周时间。封面的颜色一直定不下来,后来我在景德镇陶瓷博物馆见到了一件清代的“天青釉刻如意耳梅瓶”,这不就是我一直十分喜欢的颜色吗?于是拍了照发给编辑,希望能找到与此颜色相近的纸张做封面。现在书的封面用的图是丰子恺的《建筑的起源》,不仅活泼可爱,而且寓意也很深远。不过起初还有一个方案是用陈洪绶的一幅图案,也很雅致。后来编辑和我分头征求了诸多朋友的意见,结果多数人选择了丰子恺的画,我征得丰家后人同意授权使用,选定了这幅画。封面的书名用什么字体也颇费周折,美编给出几个方案我都觉得不够雅致。后来是本书责编王亮从晚清诗人、书法家何绍基的隶书中集了“谈美育”三个字,我一看就喜欢得雀跃:就是它了!然后,再把其中的繁体字改为简体,符合出版规范的要求,整个封面才得以做成。这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经历了9个多月,这个经历使我和三位编辑老师成了在美育上的知心朋友,而其中的两位是直到书出版后两个多月才第一次相见。这真是一次十分美妙的历程!



相关内容
杭州中轴线——中山路的前世今生 2025-09-22
司徒雷登与杭州 2025-09-19
萧山区亲历者口述日军细菌战 2025-09-18
郁达夫烈士四十周年祭感言 2025-09-17
民国杭州餐饮的传奇——天香楼 2025-09-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市政协文史研究中心 杭州文史研究会  电话/传真:0571-8770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