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书讯 | 《戴望舒年谱》出版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特别关注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白沙桥建设纪事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禹杭履迹
 
茅以升为杭州市留下的大礼:钱塘江大桥档案
来源:方志杭州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18-05-29

1975年9月,茅以升带着一个坚定的意愿来到杭州:要将钱塘江桥核心工程技术档案带回大桥所在地!不久后,这批在茅以升身边四十余载的档案,千里迢迢从北京被护送回杭州故里。茅以升请浙江省交通厅转交浙江省档案馆,同时附上一封亲笔信,真挚地表达了捐赠意愿。

浙江省档案馆收到档案后,深深地为茅以升对档案部门的信任所鼓舞和感动,立即回信表示感谢。

1978年9月,浙江省档案馆将这批档案转给上海铁路局。1980年浙江省交通厅转来茅以升的意见,告之这批档案存放于上海铁路局不妥。浙汀省档案馆立即从上海取回档案。得知这一情况后,茅以升在1980年9月17日写信给浙江省档案馆:

 钱江大桥档案三册,已由上海铁路局取回,仍由你馆保管,正是我的愿望,甚为忻慰。”

茅以升曾说过:“过去我为人民修建了钱塘江大桥,现在我又把大桥的全部资料献给国家,这才能说真正完成了国家和人民交给我的历史任务。”

1.jpg 

1975年9月6日,茅以升写给浙江省档案馆的亲笔信

 

2.jpg


茅以升和他的女儿茅玉麟

 

值得一提的是,在茅以升捐赠档案之后,浙江省档案馆又陆续收到了茅以升的女儿茅玉麟、曾参与钱塘江桥建设的李文骥工程师的女儿李希等捐赠的档案。同时还与钱塘江大桥纪念馆交流了部分档案,使《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档案》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茅以升曾说:“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钱塘江大桥就是一座奋斗之桥,其核心工程技术档案就是对奋斗历程的记录。

档案中的图纸、文稿、画册、报纸......都带着20世纪三十代的气息,老式文件夹上贴的大幅照片也是当年大桥的模样。

文书档案

馆藏钱塘江桥文书档案主要是反映1933年8月至1934年12月钱塘江桥筹备情况的档案。有建桥计划书、招标简章、工程说明与筹备报告、工程的概算与预算等。

3.jpg

钱塘江建桥计划书

 编制于1933年10月的《钱塘江建桥计划书》是最早的一份文书档案。由建桥理由、桥基钻探、钱江水文、运输要求、线路联络等部分组成。计划书有力地粉碎了外国人关于“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的说法。

1934年11月11日编写的《钱塘江桥筹备报告》分建桥计划、部省合力、组织经过、设计研究、招标情形、审标定标、工款筹算、工作程序等章节,全面介绍了大桥筹备期间的情况,凸显出茅以升的建桥工作理念。

4.jpg 

《钱塘江桥筹备报告》内页

 

“建桥计划”章节中分析了“建桥理由”,比较了轮渡、隧道、桥梁等三种通过钱塘江的形式,得出如下结论:“桥梁为一劳永逸之方法,钱江行旅极繁,而水上不通巨舶,最合建造桥梁之条件。

关于桥址选择,报告指出南星桥距城市最近,就地形而言最理想,但是因江面开阔,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不利于造桥。“其他各处,经多次勘验,但以闸口之沪杭甬铁路终点为最宜,其地江面较狭,河身稳定,北面沙滩亦少,且正对虎山谷,于联络各项路线,比较便利,从经济上观察,实非他处可及。”

图纸档案

钱塘江桥工程图纸共53张,主要有地质图、地形图、工程施工图等,是工程最核心、最主要的部分,价值极高。

其中,附图中有一套非常特殊的图纸,与建桥无关,标题中都含“装药”两字。

图一为正桥第14号桥墩内装药永久坑室设备。图二至图五为不同的装药方法,图六为预计破坏后之情况。

原来这六张图是在1937年公路桥面开通前就设计好的炸桥方法,这个“药”就是炸药。而爆炸后的效果与设计几乎完全相同。

5.jpg

6.jpg

照片档案

   

工程档案中还有大量的照片、底片,包括:茅以升个人工作、生活照片310张;反映钱塘江桥工程建设全貌的照片833张,分开工典礼,人物,南岸、北岸、引桥、开挖山口,北岸各地,机械设备、仪器、测量,打桩,沉箱,钢梁,水面、桥墩、桥面等九个主题;以及一些珍贵的底片,尤以玻璃底片较为罕见,这些底片保存完好,尚可冲印。

7.jpg 

钱塘江桥工程处全体职员合影

8.jpg 

 钱塘江桥开工典礼临时礼堂

 

工程各主题照片则记录了茅以升与桥工处全体人员攻坚克难建造大桥的过程。他们创造性地采用了射水法。克服了在厚硬的流沙上难以打桩的困难;采用沉箱法,克服了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困难;采用浮运法,利用江潮的涨落巧妙地在桥墩上架设了钢梁。

另外,记录了两个历史瞬间的照片也非常珍贵,分别是1937年11月17日第一辆汽车通过大桥和同年9月26日第一列火车通过大桥。

9.jpg

1937年9月26日,第一列火车通过大桥

10.jpg

1937年11月17日,第一辆汽车通过大桥


出版物类档案

钱塘江桥工程相关出版物主要有《工程》杂志、TheShanghaiEveningPost&Mercury(《大美公报》)、《大公报》等,刊登内容分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新闻报道、图片及建桥论文等。

11.jpg

《大美公报》关于钱塘江桥的报道


手稿、著作类档案

茅以升不仅是一位爱国的桥梁专家,还是一位勤奋的科普作家。他以亲历者的身份,撰写了一系列与钱塘江桥工程相关的科普著作,向大众普及桥梁知识,为工程人员提供建桥参考,为历史留下明晰的注解。

馆藏中有《钱墉江桥工程记》(1946年5月)、《抗战以来的钱塘江大桥》(1946年)、《钱塘江大桥概述》(1947年11月)、《钱塘江桥》(1950年)和《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1963年10月)等。

12.jpg

茅以升《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手稿

 

其中,手稿《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是一部回忆录,讲述了钱塘江大桥从无到有.从被炸到修缮的过程,事无巨细,娓娓道来,传奇过往,历历在目。

声像档案

钱塘江桥声像档案主要有《钱塘江大桥工程》纪录片、《科学历程·茅以升》、《科学历程·桥》、《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等声像档案,其中《钱塘江人桥工程》纪录片是茅以升对钱塘江大桥整个工程的进度及重点施工逐一拍摄、记录的影片,生动地展示了工程师、工人们建桥的各个坏节,既是纪录片,也是教育片,对培育中国桥梁专家有很人的意义。

《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档案》200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13.jpg

1987年,是茅以升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

据茅玉麟回忆:那时父亲已经90多岁了,眼睛不好,只能看到很近的东西,而且只能看到影子,所以他一直抚摸着钱塘江大桥的栏杆,没有说话,只看着远方。我想他心里肯定是非常激动的,或许他知道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心情应该是很复杂的。

两年后,茅以升逝世,享年94岁。

如今,六和塔旁的钱塘江大桥已服役超过80年,战争年代留下累累伤痕,至今仍超负荷(设计寿命为50年)运行下,“老当益壮”的它被网友赞为“桥坚强”。

不止于此,钱塘江大桥还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入选《中国档案遗产工程》名录。它就像一位长者,伫立潮头,见证着杭州昨天的坚毅和今天的繁荣,启示着人们牢记历史,奋发向前。(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图文来源:浙江在线

 


相关内容
【余杭文史丛谈】余杭九曲岭《姚氏宗谱》概述(一) 2024-05-16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史话杭州·物阜民丰:浙江原始青瓷产地——萧山窑 2024-05-14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