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干区   甘水巷  南起复兴街西段,曲折北上接安家塘。民国时称担水巷,后改甘水巷 。     化仙桥河下  东起海月桥河下,西至复兴街,北连大巷口。以化仙桥得名。     海月桥河下  东起海月桥,西接化仙桥河下。明万历中建海月桥,民国时形成街巷,遂以桥名。     南复路  南起复兴街,北折西至南山公墓。建国后筑路,取 两端地名首字复合而名。     复兴里街  南起复兴街,北接凤山路。地处复兴街内侧,故名。清时已形成街市,民国时由南到北称化仙桥里街、大资福庙前、太祖湾直街、海月桥里街、洋泮桥里街、美政桥里街、南星桥站前。抗战胜利后统称复兴里街。     大资福庙前  东起大华标准件厂,西至南复路。清称嵩林街,民国时改今名,以位于旧资福庙前而名。     梵天寺路  东起笤帚湾,西至梵天寺。以梵天寺名路。     笤帚湾  南连里太祖湾,北接凤凰山脚路。地处凤凰山南麓笤帚湾,故名。宋城路  东起笤帚湾,西至凤凰山南麓,分南北两道。解放后修路,因地处南宋皇城遗址内,故名。     馒头山路  东起凤山路,西连凤凰山脚路南端。因地处馒头山麓而名。     凤凰山脚路  南起笤帚湾北端,北接万松岭路。因地处凤凰山东麓,故名。     凤山路  北起万松岭路东端,南折东接秋涛路。以路处凤山门外得名。南宋为皇城通道,清称凤山门直街,民国时称拱三路、江墅路、警署街。1981年改名凤山路。     南瓦子巷  南起凤山路南段,北至肖公桥弄。南宋时,此处有便门瓦子,清因称瓦子巷。1981年为避菜市桥瓦子巷同名,改名南瓦子巷。     六部桥直街  东起江城路南段,西接六部桥弄东端。民国时始称,以六部桥得名。桥附近为南宋三省六部官署所在地。     候潮路  西起江城路,东至市运公司修理厂。民国时拆城筑路,因近候潮门,故名。     严官巷  东起中山南路南段,西至紫阳山南麓。1966年改称红健巷 。1981年复名严官巷。     白马庙巷  南起严官巷,北折东接中山南路。其地宋时有 白马庙,巷以庙得名。1966改名红花巷,1981年复名白马庙巷。     上水陆寺巷  南起水门弄,北折西连江城路。巷内旧有北宋初所建水陆寺,故名。因避菜市桥水陆寺巷同名,民国后改称上水陆寺巷。     彩霞岭  东起雄镇楼巷,至福德桥东河下南端,北接过军桥直街。清时称采药岭、草鞋岭,民国时称彩霞岭。1966年改名彩霞巷,1981年复名彩霞岭。     镇东楼  东起金钗袋巷南端,西至通江桥。因其地有明时所建镇东楼而名。清称通江桥直街。民国时复称镇东楼。     大狮子巷  北起望江路,南折东连江城路。宋时称狮子巷。巷西另有小狮子巷。        金钗袋巷  南起镇东楼东端,北至望江路。宋时称保安巷,清时称金钗袋巷。1966年改名爱武巷。1981年复名金钗袋巷。     袁井巷  南起镇东楼西端 ,北至望江路西端。明称袁酒巷,清时称袁井巷。1966年改名思甜巷,1981年复名袁井巷。     察院前巷  东起中山南路,西至大马弄南端,北接城隍牌楼巷。宋时左右丞相府在此。元时改建为御史南台即南察院,因称该巷为察院前,民国称察院前巷。1966年改名民众巷,1981年复名察院前巷。     大马弄  南起太庙巷,北至城隍牌楼巷。元始称大马弄,因南宋马军司设此,故名。1966年改名韶山巷,1981年复名大马弄。     城隍牌楼巷  东起中山南路北段,西接四牌楼,南通大马弄,北至十五奎巷。宋时称吴山庙巷,明时称城隍庙街,清时称城隍牌楼,民国时改今名。1966年改名团结巷,1981年复名城隍牌楼巷。     十五奎巷  东起中山南路北端 ,西南至城隍牌楼巷西端。相传明嘉靖年间巷内多习骑射者,一举得武魁十人,故名十武魁巷,后音讹为十五奎巷。海潮路南起黄家园,北至杭州皮革厂。巷内旧有建于明万历间之海潮寺,故名。     太平门直街  东起弯儿头,西至凯旋路。庆春门俗称太平门,因路在门外,故名太平门直街。     闸弄口  东起机场路,西接河上。其地旧有清凉闸,故名。     三里亭街  南起机场路,北至三里亭。路北有清乾隆时建的三里亭,故名。     笕桥路  南起机场路北段,北至笕丁路。以笕桥得名。民国时称笕桥直街。1981年改名笕桥路。     枸橘弄  南起石桥路南端,北折东接机场路。因此地旧时盛产药用枸桔,故名。     拱墅区密渡桥路  东起杭州炼油厂,西至莫干山路南段。民国时称松艮路、洋桥直街,通艮山门。1964年为朝晖路西段,1970年密渡桥拆除,路中断。1981年将原密渡桥以西路段定名为密渡桥路。     半道红巷  东起湖墅南路南段,西至古新河边。相传旧时夹道栽桃花,“半道春红”为湖墅八景之一,故以名巷。     沈塘桥路  东起湖墅南路,西至莫干山路。1965年建,路以桥名。     古新路  南起沈塘桥弄,北至伞坛巷东端接新河坝巷。因傍古新河,路以河名 。     叶青兜路  东起运河边,西接湖墅南路。因近运河河湾叶青兜,故为叶青兜路。        伞坛巷  东起新河坝巷南端,西至莫干山路。旧时此地为制伞之所。1966年改名易俗巷。1981年复名伞坛巷。     米市巷  东起湖墅南路,西至古新河边。此地南宋时为米市,故名。     新河坝巷  南起伞坛巷东端,北至万物桥巷。旧时湖墅有三塘五坝,为南北行旅货运要地。 其中之一为新河坝,巷以坝名。1966年改名易俗巷,1981年复名新河坝巷。     枯树湾巷  西起湖墅南路,东折北至夹城巷。相传巷内曾有香樟,后被雷击枯亡,巷因此而名。1966年改名逢春巷,1981年复名枯树湾巷。     夹城巷  西起湖墅南路,东接长板巷。“夹城夜月”旧为湖墅八景之一。1966年改名友爱巷,1981年复名夹城巷。     长板巷  东起石灰坝,西接夹城巷。也称长垣巷。1966年改名友爱巷,1981年复名长板巷。     德胜路  南起长板巷西端,北至万安桥。1981年以德胜桥名路。清水潭东起里万物桥,折北至文一路东段,西至莫干山路。宋时有水池,俗称清水潭,巷以潭名。  仓基上  南起宝庆桥路,北接华光桥河下。宋时有常平仓,故名。1966年改名远征路,1981年复称仓基上。     双荡弄  东起豪曹巷西端,西至莫干山 路。弄内旧有两池塘,名双连荡,弄以此为名。1966年改名双丰收巷,1981年复名双荡弄。     霞湾巷  东起吴家石桥,西至大兜路南端。明时称衙湾巷,后音讹为霞湾巷。1966年改名东新巷,1981年复名霞湾巷。     草营巷  东起湖墅南路北端,西至莫干山路。相传南宋时有兵马扎营于此,故有草营之名。1966年改名红卫巷,1981年复名草营巷。     信义巷  东起湖墅北路南段,西至莫干山路。旧称护堂巷,也称混堂巷。1966年改名革命巷,1981年复名信义巷。     香积寺巷  东起砖桥,西到大兜路南段。巷内宋时建有香积寺,故名。贾家弄东起湖墅北路南段,西至和睦路南段。相传南宋宰相贾似道曾居此,故名贾家弄。     珠儿潭巷  东起湖墅北路南段,西至信义新村。巷建于1959 年,因侧有珠儿潭,旧时湖墅八景之一“寒潭雁影”即在此,故名。1966年改名跃进巷,1981年复名珠儿潭巷。     大兜路  南起霞湾巷西端,北至大关路西端。明时已有大兜之名,湖墅八景之一“江桥渔火”即在此。1966年改名远征路,1981年复名大兜路。     余杭塘路  东起莫干山路,西至杭州硫酸厂。因路沿余杭塘河北岸,故名。民国时称余杭塘上,1966年改名化工路,1981年定名余杭塘路。     三宝路  东起和睦路南段,西至莫干山路。明时有三宝地之名。1981年定名三宝路。     河塍路  南起大兜路,北接丽水路。因沿运河,故名。“河塍晚翠 ”旧为湖墅八景之一。1966年改名远征路,1981年复名河塍路。     大浒路  西起河塍路北段,东至杭州搪瓷厂。1966年改名远征弄。1981年定名大浒路。     登云路  东起舟山路南端,西接丽水路。以登云桥名路。民国时称登云桥河下,1981年复名登云路。     台州路  东起舟山路北端,西至丽水路。清末拱宸桥一带辟为通商场后,定名杭州路,1964年改名台州路。     宁波路  东起下宁波路,西至丽水路。清末拱宸桥辟为通商场后,定名宁波路。     温州路  西起丽水路北段,东至上塘乡农村。路名始于清末。     定海路  东起定海新村,西接丽水路。解放后修筑。     金华路  南起台州路,北至定海路。原称武林路,1964年避同名,改名金华路。     丽水路  南起大关桥,北至瓦窑头。自南至北民国时分段称紫荆街、大同街、   大马路、洋关,1964年统名丽水路。     桥西直街  南起二司殿东端,北连桥 弄街东端。名始于清,因位于拱宸桥西,故名。     吉祥寺弄  东起桥西直街北段,西至小河路北端,南通同和里。旧有吉祥寺,故名。1966年改名披荆里,1981年复名吉祥寺弄。     和睦路  南起莫干山路观音桥北,北至华丰造纸厂。以和睦桥得名。旧为杭宁公路一段,莫干山路通车后,1964年改名和睦路。     西湖区     梅家坞路  南起云栖路,北至梅家坞村。1981年命名,以村名路。     满觉陇路  东起虎跑路,西至龙井路。以路经满觉陇村得名。     赤山埠  东起虎 跑路北端,西至赤山埠水厂。赤山名始于宋,以山土赤埴得名。赤山埠原为湖埠,后因西湖湖面缩小,遂名存实亡。     三台山路  南起赤山埠,北接法相巷。路以山名。1966年称永红路,1981年定名三台山路。     法相巷  南起法相寺,折东北接三台山路。巷以寺名。     玉皇山路  南起玉皇山 脚林海亭,北至南山路。以山得名。清、民国时称阔石板,建国后拓宽,初称玉清路,后改玉皇山路。     弥陀寺路  南起省府路西段,北至体育场路。其地在清末建弥陀寺,路以寺名。     孤山路  东起平湖秋月,西折北至西泠桥。以路沿孤山得名。唐时称白沙堤,宋时称孤山路,今复称孤山路。     葛岭路  东起北山路,折北转西复接北山路。 相传晋葛洪炼丹岭上,因称葛岭。路以岭名。解放后曾改葛岭山路,1981年复名葛岭路。     栖霞岭  南起北山路,北至黄 龙洞。宋时即名栖霞岭,因岭上多桃花,花开时灿烂如霞,故名。     外东山弄  南起曙光路南端,北通玉古路。宋时名东山弄口 ,后形成二条弄,南者名外东山弄,北者名里东山弄。     龙井路  南起龙井村,北至洪春桥。以龙井名路。     玉古路  南起玉泉路,北接西溪路。以起迄地玉泉、古荡首字复合得名。     玉泉路  西起玉泉,东接灵隐路。路东段旧名马岭山,后延伸至玉泉,改名玉泉路。     金祝北路  南起体育场路,北至天目山路。此处旧有金祝庙,亦名朱金祝庙(祀南宋钱塘令朱跸及尉曹将金胜、祝威,皆于金军南侵时死难)。路以庙名。南有金祝南路。     马塍路  南起天目山路,北至文二路。旧时有东西马塍,为吴越钱王畜马之地。建国后建路,遂名马塍路。     求智巷  南起文三路,北经下宁巷东端至电子工学院宿舍。1981年定名。     黄姑山路  南起天目山路,北至文三路。路侧旧有黄姑山,1981年定名黄姑山路。     天竺路  北起灵隐路,南至上天竺。其地宋时分别称下、中、上天竺 ,民国时建路,自北而南称黄泥弄、三天竺大路、中天竺路、仰家塘、长生街。今统称天竺路。     留下街  东起杭州西湖绸厂,西至荆山岭。原为杭徽路一段,以穿越留下镇,于1981年定名留下街。     大街  南起申明亭,北至留下医院。为古西溪老街道,习称大街,沿用至今。     半山区     广济路  南起广济桥,北折西至半山路。以广济桥得名。     山前路  东起广济路,西至樱桃弄。因路处半山之前,故名。     雨花弄  南起半山路,北至半山脚。弄北半山山麓旧有雨花寺,故名。     崇光路  东起樱桃弄,西至崇光寺。以崇光寺得名。上塘桥路  东起石桥路,西折北至曹家桥。路跨上塘河,以上塘桥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