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杭韵缥缃——把历史读给你听①
书讯 |《杭州文史》第41辑
《谈美育》:为大众读者提供一…
结营回顾 | “文史探秘·杭…
 
特别关注
 
苏轼与望湖楼
杭韵缥缃——把历史读给你听①
原来宋人这样过重阳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设回顾
禹杭履迹
 
张适墓出土绞胎瓷罐赏析
来源:《杭州文史》第29辑  作者:王征宇  日期:2024-08-20

出土于杭州市西湖区屏峰山南麓南宋张氏夫妇墓的这件绞胎瓷罐,内胎较薄且细洁,口和圈足部胎色白,腹部绞胎,褐、白两色交织似编织纹,器表釉色透明光亮。整件器物通高9.6厘米,口径5.4厘米,腹部最大径10.2厘米,圈足径6厘米。上腹近口部向内敛,口沿呈直领状上凸,腹部外鼓,下腹近底处接矮圈足。该器应为模制而成,腹部中间有明显的上下接痕。

微信图片_20240820095651.jpg

▲张适墓出土绞胎瓷罐

张氏夫妇墓的考古发掘工作约在2020年10月,在此前配合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工程建设的考古勘探中发现。该墓为南宋早期墓葬,墓向朝南,张适墓居中,其夫人董氏、李氏分葬其左右,平面均为长方形,顶部为券顶,墓室砖砌而成,保存较完好。张适墓内除出土绞胎瓷罐外,同出的还有玉剑彘、方砖墓志等。墓志文字显示墓主张适的身份为枢密院文字主管。枢密院是宋代的最高军事机关,文字主管应是负责机要文书档案的收储与管理之类的职官,应属中央政府中下级官员。

微信图片_20240820095653.png

▲张适墓(中)及董氏墓(右)、李氏墓(左)俯视图

陶瓷器制作中,胎体用不同色泽的陶或瓷土反复揉搅形成特殊纹样的绞胎工艺,是自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新工艺,以河南巩义窑出产较佳。宋代时绞胎瓷技术已相当成熟,至元明时仍有烧造但渐趋衰落。宋元时期烧造此类绞胎瓷器的窑场主要在河南,有巩县芝田窑、鲁山段店窑、修武当阳峪窑、焦作矿山窑等。绞胎形成的纹样以编织纹、羽纹、麦穗纹和鱼鳞纹最为精巧。张适墓出土的这件绞胎瓷罐是目前国内极为罕见的绞胎编织纹完整器。将类似于席纹的这种常见的编织纹理,以绞胎的形式予以表达,显示了当时制作者精湛的制瓷技艺和“返朴归真”的审美追求。

该件绞胎瓷罐,造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宋代绞胎瓷罐相似,其口部也是白胎,但腹部绞胎纹样为羽纹;其绞胎编织纹则与当阳峪窑所见残片极为相似。因此,张适墓出土的这件绞胎瓷罐的生产年代应在北宋,南宋初年随墓主一起下葬,河南修武当阳峪窑应是其产地。



相关内容
苏轼与望湖楼 2025-10-31
原来宋人这样过重阳 2025-10-29
深宫雅事:从衣食住行看南宋宫廷的隐秘生活 2025-10-27
解码杭州塘,穿越千年的江南黄金水道 2025-10-27
恭圣仁烈皇后宅园 2025-10-27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市政协文史研究中心 杭州文史研究会  电话/传真:0571-8770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