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书讯 | 《戴望舒年谱》出版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特别关注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白沙桥建设纪事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禹杭履迹
 
端午节风俗漫谈
来源:刘大培  作者:  日期:2010-11-04

端午节是杭州旧时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时正当盛夏之初,又处在农务最忙之季,所以杭州人把这个节日与防病、治病、防虫害、讲卫生等优良习俗联系在一起;端午节又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故杭人又把它与纪念志士、爱国求祥联系在一起;端午节又因杭人在初夏时节开展以龙舟竞渡为主的热闹竞技活动,为娱乐、健生为主题的乡俗,所以端午节在杭州带有浓郁的杭州地方特色。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重五节”、“重午节”、“女儿节”、“浴兰节”。端五节、重五节的称呼在唐以前就有了,因避唐太宗生日(八月初五)之讳,改五为午,始有端午节、重午节之称。浴兰节,这是唐、宋时人们对端五的又一称呼。吴自牧《梦粱录》说:“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是日,杭人有兰汤沐浴之风习。女儿节之称,源出于杭人旧俗端午日少女须佩灵符,簪榴花,娘家又要接女儿归宁“躲端午”之故。

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就有多种说法:

源出夏至说。着眼点是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如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有许多与端午节相近,如饮食、服饰、禁忌等。

源出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这是闻一多先生经考虑而建立的说法。闻氏在其《端午考》、《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中认为,古代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吴越先人们都要举行一次图腾祭,将木刻画成龙型独木舟,在水上竞渡,娱己祭神。

源出恶月、恶日说。古代先民们认为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故应防病消灾。这大约在战国时代就已有之。

源出纪念屈原说。公元前278年,屈原对楚怀王已绝望,于五月初日投湖南洞庭湖畔的汩罗江,以死来摅泄自己的忧愤。正因为如此,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而有竞渡风俗,又怕小虫蛟龙伤屈原而投粽而有端午食粽之食俗。

隋唐以后,杭州端午节的风俗活动,大多演变为节日的娱乐活动。

吃粽子,杭人端午节甚为重视,一过五月初一,家家户户包粽忙。食粽成了杭州人端午过节的普遍习俗。除此之外,杭人还有“吃五黄”、“吃五白”之俗。“五黄”即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雄黄酒”;“五白”即白切肉、白蒜头、白豆腐、白斩鸡、茭白。

从时令上看,端午节是夏至刚过的盛夏之初,上述食品正好起到清热降火、补充营养、利于健康的作用。杭州古时有“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之说。雄黄是一种中药材,有一定解毒杀菌作用,把雄黄研末和菖蒲根屑一起加在烧酒内调和,谓之“雄黄酒”。端午节那天,大人要饮一小盅雄黄酒,小孩则要在额上抹点雄黄,在额上用雄黄酒写个“王”字,以示驱毒祛疾。为防疫避毒,杭人还把雄黄酒和石灰洒在房屋墙角处,因端午前后正是黄梅时节,天多雨潮湿,毒蛇、蝎子、蜈蚣、蜘蛛、蛤蟆这“五毒”正是猖狂时。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当时的杭俗。艾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炙百病。”传说南宋时杭州城内有个枢密院(今国防部)官员,其孙出生没几天就患重病,家人认为无救准备安葬,恰被一过路老太看见,用艾条在婴儿脐下炙之,竟把他救活了,于是杭人始用艾草和菖蒲悬挂在门上灶间,借助其气味驱除邪气,清洁空气。有的人家干脆以艾草薰宅,以驱蚊蝇。

端午节驱邪避祟的物品中除艾、菖蒲外还有“端午索”。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其用五色丝、缕、僧、索等材料制成,内装雄黄、香粉悬挂于门楣、戴于小儿颈项、系于小儿手臂,或挂在床帐、摇篮等处,或敬献尊长,以辟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在杭城,端午索除驱邪功能外,更注重其装饰性,成为一种互相馈送、表情达意的节物。张文潜有词道:“菖蒲酒满劝人之,愿年年欢醉偎倚,把合欢彩索,殷勤寄与。”

采药,是旧时杭州端午之习俗。清晨即起,送生外出郊外采集各种药草。他们认为仲夏时节,药草已臻成熟,药力最盛。《梦粱录》在谈到杭州此俗时说:“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群温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端午日,民间中医还捕蟾制药,他们认为初五日蟾蜍制药为最佳,初六日就差之无效。中医著作《药性论》云:“端午,取虾蟆眉脂,以朱砂麝香为丸,如麻子大。孩儿疳瘦者,空心一丸。如脑疳,以奶汁调滴鼻中,立愈。”

端午节时杭州的风俗活动最具欢乐喜庆的莫胜过龙舟竞渡了。其中西湖竞渡与古荡蒋村竞渡最有代表性。

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南宋时西湖端午节不过是“龙舟六只,戏于湖中。”可以说,这是龙舟竞渡的“异化”。西湖山柔水媚,经济发达,达官贵人们更习惯于奢华绮丽、轻歌曼舞,所以龙舟便是用来游戏的。《杭俗遗风》中也有记载:“西湖龙舟长约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上下两层,……旁列十八般武艺。”“游船之中,或有打十番锣鼓者,亦有吹弹歌唱者。城里河中,亦有从艮山门水门来者,游人坐船敲打锣鼓,名曰‘游短景儿’。约五月初一起至初十为竞渡时焉。”

而古荡蒋村的端午竞渡则更热闹非凡。这里的竞渡并不是比速度,而是龙舟的聚会。比热闹、比气氛。初五日,各乡龙舟都汇合于蒋村深潭口,竞渡之比主要看以下几项。一比锣鼓声激昂而不乱,二比击浆整齐而有力,比踩艄姿态优美,三比龙头翅得高,比龙嘴出水量大小。当踩艄人随着激昂的锣鼓节奏,不断有节拍地把船尾压得低低的,那船头就翘得高高的。船头越高,船头激起的波浪也大,急浪便从龙头下颌中随水压通过雕空的龙嘴里喷吐出来。远远望去,那五颜六色的龙舟,就像一条条游龙于白浪翻滚的江河中吞云吐雾状,引得两岸观看人群欢呼雀跃,热闹而带刺激。

相关内容
【余杭文史丛谈】余杭九曲岭《姚氏宗谱》概述(一) 2024-05-16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史话杭州·物阜民丰:浙江原始青瓷产地——萧山窑 2024-05-14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