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杭州宋史论坛2025年第三期…
书讯 |《杭州文史》第40辑
讲座预告丨胡可先:白居易的杭…
文史探秘·杭韵传承——杭州市…
 
特别关注
 
杨万里诗中的盛夏西湖
“南宋画院”的宋人文献稽考及…
阿垅的“七月”诗歌
清代湖墅三状元
特别关注
 
阿垅的“七月”诗歌
来源:《民国杭州文学》  作者:刘鹤  日期:2025-07-22

阿垅(1907—1967),原名陈守梅、陈亦门、陈君龙,又名文祥,曾用青梅、青子、梅子、紫薇花藕、S.M、师穆、亦门、圣门、张怀瑞等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其中最常用也最著名的笔名是阿垅和亦门,浙江杭州人。

微信图片_2025-07-22_095326_043.jpg

1907年2月阿垅出生于杭州的一个平民家庭。幼年家境清贫,靠自学考入上海工专大学。阿垅1918年进私塾,不久退学。1922年前后尝试旧体诗词写作,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生涯。1927年,以“紫薇花藕”为笔名在杭州报上发表旧体诗词和小品文。1931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

1934年,阿垅出于抗日激情,投笔从戎,报考了中央军校第十期,因有远亲陈仪担保始被录取,入步兵科学习。1935年在《文学》杂志上开始发表诗歌。毕业后分入首都警卫师(88师)为见习排长。卢沟桥事变后,当局已预感到侵华日军势必将在上海挑起战事,急调87师、88师等拥有德国装备的精锐部队开往淞沪。阿垅那时已是少尉排长,所在连队驻进西宝兴路一破庙里,连日挖工事备战。他天天坚持写日记,并收集写作素材。“八一三”战争打响后,阿垅身先士卒,几次带领士兵主动出击,守住阵地。他两次负轻伤,自谓多亏了背包与头上戴的德制钢盔,为他挡住了日军炮弹爆炸的碎片。七十天血战下来,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粉碎了日军半个月内攻下上海的骄狂作战计划,以血肉之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而阿垅的那个连队牺牲过半。这段亲历战争的体验,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1937年11月阿垅和部队被迫西撤,回防首都南京。1938年8月,他的系列抗日回忆录《闸北打了起来》《血,不会白流的》等在大后方的《抗敌》旬刊连载,广受人们的欢迎。另外,他还在《七月》上发表散文《咳嗽》《血肉二章》等。

1939年他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继续写诗。诗集《从南到北的巡礼》发表于《七月》第4集第4期。1940年,阿垅在野战演习中眼球受伤,经组织同意前往西安治疗。这期间完成30万字长篇小说《南京》(又名《南京血祭》),应当时全国文协征稿评奖,被评得第一名,但未出版。1941年眼伤治愈后去延安,因交通线被封锁未果,转往重庆,考入国民政府的“陆军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战术教官,讲授的主课之一便是淞沪作战史。他多次收集包括国民党军队编制和部署情况在内的军事材料托人带给胡风转送延安;掩护受国民党追捕的青年;与方然等负责编辑进步文艺刊物《呼吸》。1947年被人告密,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通缉,逃往南京、杭州等地。

1949年他任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编辑部主任。1955年因胡风事件株连被判刑。1967年因骨髓炎逝世于狱中。1980年获平反。

阿垅与“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战期间主要的诗歌流派,胡风主编的《七月》于1937年7月创刊,一些年轻诗人围绕《七月》杂志周围而得名。除艾青、田间外,主要诗人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孙钿、牛汉、邹荻帆、彭燕郊、杜谷等。“七月诗派”经历了整个对日抗战和国共内战两段艰苦的岁月,经历了从上海——武汉——重庆——桂林——上海的颠沛流离。“七月诗派”不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其主要活动区,抗战时期在撤退中的国土内,国共内战时期在国统区。“七月诗派”的杂志、丛书同时也反映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生活,以及发表内战时解放区诗人的作品。

“七月诗派”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胡风的文艺理论和艾青创作的影响。胡风曾说:“现实主义者底第一义的任务是参加战斗,用他的文艺活动,也用他底行动全部。”概括起来就是“七月诗派”的基本诗学命题:诗人的主体性与生活态度。阿垅进一步将“生活态度”提升到理论层面,提出诗学一元论:“人,生活,风格是一元的。”抗战期间,“七月诗派”以现实主义风格表现对日抗战主题。

阿垅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诗作多是政治鼓动诗,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激励人们抗战的信念。阿垅的抒情诗写得深沉真挚,他的诗作不作表象的停留,而是深入事物的内核,揭示其本质,以此表达发自肺腑的激情。

著名的抒情诗《纤夫》写于抗战最艰苦的1941年11月,民族的生死存亡又一次面临着严峻考验的时刻:

风,顽固地逆吹着

江水,狂荡地逆流着,

而那大木船

衰弱而又懒惰,

沉湎而又笨重,

而那纤夫们

正面着逆吹的风

正面着逆流的江水

在三百尺远的一条纤绳之前

又大大地——跨出了一寸的脚步!……

……

一条纤绳

整齐了脚步(像一队向召集令集合去的老兵),

脚步是严肃的(严肃得有沙滩上的晨霜底那种调子)

脚步是坚定的(坚定得几乎失去人性了的样子)

脚步是沉默的(一个一个都沉默得像铁铸的男子)

一条纤绳维系了一切

大木船和纤夫们

粮食和种子和纤夫们

力和方向和纤夫们

纤夫们自己——一个人,和一个集团,

一条纤绳组织了

脚步

组织了力

组织了群

组织了方向和道路,——

就是这一条细细的、长长的似乎很单薄的苎

麻的纤绳。

前进——

强进!

这前进的路

同志们!

并不是一里一里的

也不是一步一步的

而只是——一寸一寸那么的,

一寸一寸的一百里

一寸一寸的一千里啊!

一只乌龟底竞走的一寸

一只蜗牛底最高速度的一寸啊!

而且一寸有一寸的障碍的

或者一块以不成形状为形状的岩石

或者一块小讽刺一样的自己已经破碎的石子

或者一枚从三百年的古墓中偶然给兔子掘出的锈烂钉子,……

但是一寸的强进终于是一寸的前进啊

一寸的前进是一寸的胜利啊,

以一寸的力

人底力和群底力

直迫近了一寸

那一轮赤赤地炽火飞爆的清晨的太阳!

作为亲历对日抗战的军人,阿垅对民族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关注,也真切地感受到民族内部的韧性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纤夫》以有力的诗句凸现了一个纤夫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形象。以此形象地揭示了中华民族苦难而又倔强的民族性格,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理解。作品从那“正面着逆吹的风,正面着逆流的江水”,“古老而又破漏”、“衰弱而又懒惰”、“沉湎而又笨重”的大木船,揭示了古老历史前行中的沉重阻力;而在铜赤的身体与鹅卵石滩所形成的“四十五度倾斜的”的纤夫身上,发现了推动历史向前的强大动力,象征性地为塑造了一座既充满苦难又蕴藏着无穷活力的历史巨像,预示着民族力量的源泉与前进的希望。另外如《去国》《无题》等,以精炼的诗行、铺陈的句式,表达了作家对真理、对人的尊严的执着追求与对祖国真挚的爱的执着信念。《孤岛》采用象征、暗喻的手法,写“孤岛”孤悬于海上,远离大陆,看似无所归依,实则是大陆肌体的延伸,“永远连结而属一体”,诗人借此似断实连的自然景观,深情地表达了自己与正义力量不可分割的血肉之情。

阿垅的大部分诗论著作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前出版有诗集《无弦琴》、报告文学集《第一击》、诗论《人和诗》。解放后到1955年入狱前出版有诗论《诗与现实》(三卷本)、《诗是什么》、《作家底性格与人物的创造》等。平反后已出版的有周良沛编《无题》、罗洛编《人·诗·现实》、路莘编《垂柳巷文辑》等。另有《南京血祭》出版。



相关内容
杨万里诗中的盛夏西湖 2025-07-22
“南宋画院”的宋人文献稽考及其院址辨测 2025-07-22
清代湖墅三状元 2025-07-17
书讯 |《杭州文史》第40辑 2025-07-16
试论“秋案”后的新闻舆论 2025-07-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市政协文史研究中心 杭州文史研究会  电话/传真:0571-8770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