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杭州宋史论坛2025年第三期…
书讯 |《杭州文史》第40辑
讲座预告丨胡可先:白居易的杭…
文史探秘·杭韵传承——杭州市…
 
特别关注
 
杨万里诗中的盛夏西湖
“南宋画院”的宋人文献稽考及…
阿垅的“七月”诗歌
清代湖墅三状元
特别关注
 
杨万里诗中的盛夏西湖
来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十大名诗》  作者:彭万隆  日期:2025-07-22

自唐以来,西湖荷花就盛名流传,唐贞元初,顾况诗说:“荷花十余里,月色攒湖林。”(《酬房杭州》)长庆初,白居易诗称“绕郭荷花三十里”。(《余杭形胜》)北宋柳永《望海潮》词“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令人神往的名句,到南宋时“曲院风荷”就已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了。历代诗人吟咏西湖荷花的佳作不少,但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西湖名诗中,尽管通称此诗明白如话,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出现的分歧却是最多的。因此,我们也稍作解释。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淳熙十一年(1184)十月至淳熙十五年三月在临安朝中任职,他将这一段时期所作的诗歌命名为《朝天集》。

微信图片_2025-07-22_095823_671.png

▲杨万里

如果以诗题大类统计,在《朝天集》中排列着这样三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七绝)、《题北山教场亭子》(七绝)、《送林子方直阁秘书将漕闽部三首》(七律)。林子方,即林枅,字子方,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二》:“(淳熙十四年)六月八日诏:朝奉大夫林枅屡更事任,具著勤劳。除直秘阁福建转运判官。”杨万里又说“六月中”,可知他送林子方诗的写作时间是淳熙十四年(1187)六月中。淳熙十三年十一月,杨万里任尚书省左司郎中,十四年十月除秘书少监。本年杨万里61岁,林子方应该与他年龄相仿。两人有亲密的友谊,诚斋《淳熙荐士录》说:“林枅,外温中厉,遇事敢为。”《送林子方直阁秘书将漕闽部三首》其一说:“才趁锋车入帝关,又持使节过家山。作仙茶圃芝田里,寓直蓬莱藏室间。”林枅是入朝为直阁秘书时间很短又外任的;其二有云:“一别频蒙访生死,七年再见叙寒温。属当闵雨祈群望,不得临风共一尊。”他们虽然同处一朝,可是临风把酒的机会都难以碰上。这里首先要辨明的是,历来赏析诚斋这首名作,都将它孤立起来读,从而诧异诗中没有送别之意,甚至有责备作者“文不对题”的,这其实是很大的误解。三首七律诗将依依惜别的情意表达得非常饱满感人,并且,这次送别是“行了南山却北山”,在这场送别的过程中,若以具体的小诗数量统计,诗人创作了六首之多,“晓出净慈寺”只是送行的起点,而不是作别的终点,确实不必要每首诗都要“鲜明”表达离情别意的。林子方入闽走的是天竺道,故而有“行了南山却北山”之说。再完整引七律诗第三首:“亦闻小泊赞公房,清晓扶藜叩上方。君与一僧游别嶂,我行百匝绕长廊。风巾雾履来云外,雪桧霜松满袖香。政是炎官张火伞,不应多取海山凉。”这里清晰还原了“晓出净慈寺”的真实情境,六月中的一天,得知林子方离京前夕留宿在净慈寺,诚斋趁早冒月赶到为他送行,而林子方也冒月与一僧人去游净慈寺后山,等候的时间不长,两人离开净慈寺,一边赏景一边送行的场面便开始了。

微信图片_2025-07-22_095826_442.jpg

▲净慈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共有二首,其一云:“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为什么要冒月、要晓出,除了送行要趁早外,还因为淳熙十四年的夏天非常炎热。诚斋有多篇诗作提及,如“三岁都城寓远坊,今年一热古无双”(《蒲桥寓舍剧暑》);“菰月苹风逗葛裳,出城趁得一番凉”(《清晓湖上三首》其二),所以趁早也就是趁凉。“红香世界清凉国”,在此前所作的《清晓湖上三首》其三中已作了更为生动形象的表达:“六月西湖锦绣乡,千层翠盖万红妆。都将月露清凉气,并作清晨一喷香。”行走在这盛夏酷暑中的“清凉国”,嗅闻到了清晨西湖荷花的“一喷香”,因此第二首开头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赞叹也就极为自然了,完全没有“看似突兀”的感觉。

这两句诗如果按照正常语序,应当是“西湖六月中风光,毕竟不与四时同”。现在作者变换了一下语序,既是诗句平仄的需要,也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作诗的时间与地点的特殊。“毕竟”二字远离被修饰词“不同”,就造成一气贯成的语势,非常符合触目兴叹、即兴吟成的诗语化特点,同时还强调说明满湖莲叶荷花的景色是盛夏六月所独具的。对于“风光不与四时同”,在理解上则现出了分歧。一种说法认为六月西湖与其它三时(春、秋、冬)不同,此处“四时”只是泛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不可拘泥于字面。又有从二十四节气上分析,认为六月中正是“大暑”,所以诗人是以“六月中”作为节气入诗,这不仅是强调“六月中”的西湖风光与春秋冬三季有异,而且还强调“六月中”(大暑)的西湖风光与夏季中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等节气相比也有显著的不同。此外,还有依据上古五行配五季,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认为六月中指长夏;而杨万里精于易学,撰有《诚斋易传》(今存),他在诗中运用五季之说,并不稀奇。因此,这里的“四时”是指长夏之外的其他四季。这种说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思路。还可举出其他诗人的例证,如陶渊明有诗题曰《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内一句“正夏长风急”,历来无注,元代诗人郝经和陶诗此题时,则云“深丛驻长夏”,正是将“六月中”解释成“长夏”的。至于将这句说成是与其他地方的四时不同,与六月(不是西湖的六月)也不同,则属曲为之说,无端费辞了。

杨万里在《朝天集》中多写盛夏暑热,对西湖荷花表达出一种浓浓的爱恋之情。比如淳熙十二年(1185)六月所作的一首诗云:“人间暑气正如炊,上了湖船便不知。湖上四时无不好,就中最说藕花时。”后两句如果理解成西湖四时都好,而夏之荷花开时最好,虽不中亦不远矣;如果以五季说去读,就是西湖四时虽然都好,但以荷花盛开之“六月中”(长夏)景象最美,更为贴切合理。这样在意思上就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别无二致了。此一时期的诗人曾自豪地宣称“湖山落吾手”(《人日出游湖上》),比如他会诙谐幽默地说:“荷花笑沐胭脂露,将谓无人见晓妆”(《清晓湖上》),比荷花为美人,以自己觑见她的晓妆而得意。六月中的西湖荷境对于诚斋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也是最爱恋不已的,“就中最说藕花时”,最堪玩味,同样的题材创作了多篇之后,诗人必须要超越自己,要说得最好,做到出蓝之妙;而西湖荷境确实也时时处处能带给诗人活泼泼的感受,又是最想说。另外,我们当然会注意到,诗人是在与林子方同行同赏,这“毕竟”两句又仿佛两人讨论后得出的共同结论。

微信图片_2025-07-22_095830_534.jpg

▲西湖荷花

一二两句饱含深情的赞叹是虚写,三四句,由虚转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湖中连天的荷叶,无穷无尽一片碧绿;映在晨曦里的荷花,红得特别娇艳。“别样红”就是红得不同一般。读这两句如观写意画卷,尺幅之间,气象万千,有吞吐万里之势。有人说这两句是对句互文,即上下两句在文义上是交错互见的,可以表述成“接天映日莲叶无穷、别样碧,接天映日荷花无穷、别样红”,只有“碧”与“红”二字不能交错,其他都能互相补充。理解上恐怕出现了偏颇,如果校验真实的自然场景,谁又能说莲叶没有映日,荷花当然也是接天的,这样的互文没有多少意义。在这两句诗中,“无穷碧”、“别样红”其实是分写莲叶与荷花的,不能说成“莲叶别样碧”、“荷花无穷红”之类;正如杜牧之“千里莺啼绿映红”,诗人以莲叶“无穷碧”映衬荷花“别样红”,色彩达到完全饱和,意境非常清朗优美。事实上,“映日荷花别样红”已经成为这首名诗中的名句了;画家潘天寿就酷爱这句诗,每以此题画荷。从审美的意义上说,映日荷花之美,要归功于诗人杨万里的发现,以至于后世人们能赋予它以哲理的新意。

杨万里说:“不是风烟好,缘何句子新。”在盛夏西湖的美丽荷境中,诗人完成了对自己创作上的超越。这首诗后来被多个选本误为是苏轼所作,也足以说明诚斋确能独辟蹊径,极力跳出苏轼西湖诗的强大气场。后来的诗人再写西湖荷花,就有点勉为其难了,如汪莘(1155—1227)《秋日饮钱塘门外双清楼》:“西湖日日可寻芳,楼上凭栏意未忘。斫取荷花三万朵,作他贫女嫁衣裳。”立意虽然可取,仍然不出唐诗窠臼,构思上力求翻新出奇,却有点异想天开,产生了文过其辞的弊病。由此可见,名作的产生绝非偶然。



相关内容
“南宋画院”的宋人文献稽考及其院址辨测 2025-07-22
阿垅的“七月”诗歌 2025-07-22
清代湖墅三状元 2025-07-17
书讯 |《杭州文史》第40辑 2025-07-16
试论“秋案”后的新闻舆论 2025-07-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市政协文史研究中心 杭州文史研究会  电话/传真:0571-8770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