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郑板桥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任山东潍县知县时的一首题画诗,由风吹竹叶之声,联想到民间百姓疾苦,表达出拳拳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这首诗借竹抒怀,感情真挚,成为后世劝勉官员爱民、亲民、为民的名言警句。此诗大约作于乾隆十一年(1746),当时本书的传主汪辉祖17岁,考中了秀才。后来他又考中举人、进士,在地方衙门从政将近40年,从浙江萧山的一个贫寒孤儿,成长为一代名幕良吏,用自己的言行,完美地诠释了这首诗的爱民情怀。 汪辉祖从小酷爱读书,父亲问他:“读书是为了什么?”他回答:“求做官。”父亲说:“读书不是为做官,是为了做人。一心想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未必能做人。求做人,即使不做官,也不失为好人,逢运气能做官,一定要做个好官,不让百姓诟骂。”汪辉祖从此牢记父亲教诲,要做好人、做好官。 
▲汪辉祖画像 他在江苏、浙江衙门做幕友34年,精通律法,办案公正,宅心仁厚,设身处地为嫌犯开脱不实罪名,维护百姓利益,是地方官争相聘请的名幕。后来他到湖南担任5年州县官,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在他看来,既然被百姓称为父母官,对于百姓之事,就必须像父母为儿女打算一样,曲折周到,否则就是负官、负心。他审问犯人从不用刑,而是晓以大义,往往说得被告痛哭流涕,有时原告反而要替被告求情,民间称为汪龙图、汪佛。 更为难得的是,汪辉祖善于总结从政经验,撰写多种吏治著作,流传广泛,成为经典官箴。他的《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学治臆说》《学治续说》以及《学治说赘》等等,对地方行政制度与方法作了梳理,是清代后期官幕必读之官箴,得到朝廷重臣王杰、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赞赏。 
▲《佐治药言》 清代政界、学界的名流,称颂汪辉祖为名幕、良臣、循吏,洪亮吉说:“计君一生,在家为孝子,入幕为名流,服官为循吏,归里后复为醇儒。律身则全受全归,应物则实心实政,可称为完人。”后世编撰的《清史稿》《清史列传》《碑传集》《国朝先正事略》《国朝耆献类征》《清代名人传》《清儒传略》《清儒学案》等等,都有他的专传。 汪辉祖出生于浙江萧山县(今杭州萧山区)大义村,字焕曾,号龙庄。汪家世代务农、经商,其父汪楷捐钱做了个典史,为官清廉,薪水微薄。辞官归里后,由于弟弟好赌,早已将家中田产变卖输光,还欠下一大笔赌债。汪楷不得已到广东谋生,不幸得病去世。 汪家失去顶梁柱,只留下薄田数亩,老屋三间,一家八口的生活重担,就完全落在汪辉祖继母王氏、生母徐氏身上。当时,汪辉祖11岁,上有祖母沈氏,还有4个未成年的姐妹。王氏、徐氏靠纺织丝麻、用锡箔糊纸钱来维持生活,还清赌债。 少年时代的汪辉祖,体弱多病,走不了二三百步,就觉得腹部下坠,难以行走。15岁时,双脚浮肿,瘦骨嶙峋,靠吃药生活。又遭遇父丧家难,时常受到无赖们欺凌,王氏、徐氏细心呵护,如烛当风,唯恐发生意外。 对于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来说,读书做官是改变家庭命运的唯一途径。督促儿子读书,是王氏与徐氏心中头等大事。汪辉祖上过私塾,后来交不起学费,只能在家自学。他曾写诗回忆苦读情形:“昔有两间屋,晨昕西夕照。长夏苦炎威,炊烟杂茶灶。我依二母居,一经课后效。床前书几陈,蚊蚋常缭绕。摊书纺车旁,形影互相吊。” 
▲大义村汪氏祖屋 17岁时,初次去县里参加童子试,见应试的学生个个穿着纱单衫,自己还套着件旧布袍,羡慕不已。有人请他代写作文,许诺事后赠钱买纱衫,他就答应了。县试揭晓,同族18人只有他没有通过。两母知道后,痛打一顿,他懊悔不已,日夜苦读,当年就考入县学,成为秀才。 此后遵从母命参加科举考试,逢考必到。一次外出求学,昏倒在池塘边,幸好被人发现救起。一次乡试碰上暴雨,考场积水深达数尺,受了风寒,考后大病一场,差点丧命。经过9次乡试,39岁中举,又参加4次会试,46岁中进士,历时30年。57岁选任知县,到职已经58岁,经过整整53年,才终于实现做官的理想。 汪辉祖的家庭环境,对其以后走上做师爷、做地方官的道路以及个人品德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孤儿寡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发奋读书,以振兴家道。 他的祖父、父亲、继母、生母,从小就对他进行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使他养成正直的为人处世品格。祖父教导为人做事要宽厚仁慈,汪辉祖后来做师爷随身携带一副自撰对联:“苦心未必天终负,辣手须防人不堪。”汪楷为官清廉,待人仁恕,也给儿子树立了榜样。值得一提的是,16岁时,汪辉祖偶然翻检父亲遗留下来的书籍,发现一本《太上感应篇》。这本书是道教经典劝善著作,宣扬因果报应,他读后深受震动。从此每天早上起来,一定要虔诚地诵读一遍,终身不敢放纵。汪辉祖一生强调守身,坚持气节,无论做师爷还是为官,都做到廉洁奉公、勤政爱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