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书讯 |《杭州文史》第42辑
杭韵缥缃——把历史读给你听②
报名 | “西湖石头会说话”…
杭韵缥缃——把历史读给你听①
 
特别关注
 
杜甫从未到过的地方,为何以他…
国宝护卫人夏定域
林纾与《杭州白话报》的创办
书讯 |《杭州文史》第42辑
特别关注
 
杜甫从未到过的地方,为何以他为名?
来源:《余杭地名轶事》  作者:金耘  日期:2025-11-28

良渚街道有个杜甫村,村中有一座五孔石桥叫杜甫桥,村人说原来还有一座杜甫庙(杜甫庙几经改建,现位于杜甫村原鹞鹰坝)。在有关“诗圣”杜甫的史料中,并没有看到关于杜甫到过杭州钱塘县农村的记载,那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三个有关杜甫的地名呢?

微信图片_2025-11-28_091906_968.jpg

▲杜甫桥

2014年6月,我从《余杭史志》上看到了叶天法老先生的文章《杜甫村与杜甫桥名字的来历》,结合自己在1988年编纂《余杭文化志》到杜甫村查访时问得的资料,只能用当地的传说来解释这个问题了。

当地老人说,这里为什么叫杜甫村、杜甫桥?为什么立杜甫庙?老祖宗有说法传下来:唐朝时,在朝廷当官的杜甫,奉旨南巡,来到杭州,为考察民情,来到钱塘县大雄乡(当时并没有大雄乡,只是传说如此)一个叫郎家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二三十户人家,二三百亩良田,自耕自给,称不上富足,日子倒也过得去,特别是村人友善融洽、互通有无,一派祥和气氛。这是村里一户姓费的、两户姓郎的大户人家,知书达礼、疏财仗义,开设塾馆、教化村民所起的作用。杜甫就住在费姓的大户人家。夜间,姓郎的富户和村人听说大诗人杜甫来了,纷纷聚拢到费家,和杜甫叙谈。一连几天,杜甫勘察了全村的山水田地、风土人情,夜来和村人叙谈时,杜甫说,郎家里村靠山面河,林密地肥,实在是个好地方。但是年年要涨一次洪水,洪水大了会溢出河岸,淹没田地,所以,大家要在河两岸筑堤造坝,水多时放掉,水少时贮存,才能旱涝保收。而且到河对岸干活还要摆渡,非常不便,应在河上架座桥,方便两岸来往,来来往往热闹了,村子就会兴旺发达起来。第二天,杜甫告别村人,再往别处去考察,村人送去十里路,依依不舍。

费姓和郎姓三家大户一商量,遵循杜甫的嘱托,马上动手在河上造桥。一年后,一座五孔石梁桥建成。村人一合计,就取名叫杜甫桥。又在河两岸筑起长堤,在河中筑坝建闸,保证了田地的水源充足,又不被洪水淹没,年年粮食丰收。村子富裕了,来往客商多了,郎家里村自然就发达起来,人口增多,生活富足。村人感激杜甫引导有方,特地在杜甫桥东造起一座杜甫庙,供奉杜甫的塑像,把杜甫当作当地保一方平安的土地神。自然而然,郎家里这个村名也慢慢地被杜甫这个名字所代替,后来,干脆改叫杜甫村了。



相关内容
国宝护卫人夏定域 2025-11-27
林纾与《杭州白话报》的创办 2025-11-27
书讯 |《杭州文史》第42辑 2025-11-25
杭州西湖龙王庙沿革考 2025-11-24
卫匡国与天水桥天主教堂 2025-11-2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市政协文史研究中心 杭州文史研究会  电话/传真:0571-8770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