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吴宅古檐下渐弱的蝉鸣,杭州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文史探秘·杭韵传承”暑期研学活动于8月28日圆满落下帷幕。在这个盛夏,来自各校的学子们相聚于明代古宅岳官巷4号,以脚步丈量历史,以声音唤醒经典,在3200平方米的文化殿堂里,完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史探秘之旅”。 今年,文史馆首次推出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常态化、升级版研学活动。活动以“展厅与课本联动”“沉浸式穿越体验”“不止文史”为核心亮点,配备专属研学手册,打破年龄界限,让知识在趣味闯关与多维互动中自然流淌。 穿越时空,解码杭城基因 听·千年回响 
学员们跟随专业讲解,穿梭于三大主题展厅,从史前文明溯源,沿运河脉络前行,在文明交流的画卷中定位杭州坐标,系统的构建起了立体的杭州文史知识框架。晦涩的书本知识,在生动的史迹前变得鲜活可触。 寻·无声印记 
学员们手持研学手册,化身“杭城密探”。从《水经注》里杭州先民“与潮争地”的智慧,到中世纪欧洲《飞马图》中对“天城”的礼赞,再到白居易笔下流淌的江南情思……学员们有序排队,细心捕捉散落各处的“杭州足迹”,在集齐印章的喜悦中,拼凑起城市发展的密码。 解·古今谜题 
“趣闯关”点燃头脑风暴!西子湖的传说、大运河的功绩、灵隐寺的禅意……熟悉的景点背后藏着怎样的“热知识”?学员们争相作答,化身“小小状元郎”,在紧张刺激的问答中检验所学,深化理解。 诵·经典新声 
吟诵亭总是充满欢声笑语,戴上耳机,学员们或字正腔圆地朗诵杭州历史篇章,或勇敢挑战用韵味十足的杭州话吟诵《望海潮》。稚嫩而真挚的声音在古宅回荡,让沉睡的文字焕发新生,最终定格在独特的“留声墙”上。 书·纸上春秋 





“抄书人”环节最显专注。学员们端坐案前,挑选喜欢的篇章,屏息凝神,一笔一划临摹。墨香萦绕间,感受的是书法之美,更是对千年文脉的虔诚致敬,让文化在指尖传递温度。 感悟传承,少年心声 研学活动结束之际,在静谧的“悦读空间”里,学员们纷纷提笔,在研学手册上记录下这个夏天的收获与感动: ⭐ 当读到马可·波罗描写的杭州城时,我在字里行间找到了一个梦中的奇幻世界……特别读到城里的居民居然都穿着丝绸睡衣,我捧着书差点倒吸一口冷气,那可是几百年前的宋人呀! ⭐ 30多年前,吴芳国先生用照相机定格了杭州城市的历史性变化,记录了百姓生活的变化。如今我所见到的杭州高楼耸立,商务区的一幢幢百米高楼里承载了人们工作赚钱养家的愿望,而回到老城区又是烟火人间的热闹。
⭐ 读了中华文明史中关于杭州的故事,我就像坐上了一艘时光船!原来五千年前的良渚人不仅是“基建高手”,用石头堆出比学校操场还大的基建工程,还像“史前乐高大师”一样,把玉琮雕刻得比我的橡皮章还精致。
⭐ 《大宋衣冠》不仅描绘了庙堂华服,更将目光投向市井百态:商贩的短衣,劳动者的短褐,歌妓的艳装……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宏大叙事下,普通人的鲜活与时代的烟火气息。 


▲阅读感言“摘抄” 精彩收官,相约新章 自7月8日开营以来,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古宅见证了八批团队、共115名学生的探索之旅。求知的身影与惊喜的发现遍布其间,参与学生年龄横跨幼、小、初、高全学段。 蝉声虽歇,文韵悠长。一本本盖满印章的研学手册、一张张珍贵的实践证书、一份份满载而归的“文史盲盒”,是这个夏天最独特的文化记忆。少年的心中已悄然被播下文化的种子,关于杭州的故事,将由这些年轻的“文史探秘者”们,继续书写、传扬……秋光正好时,期待与孩子们明年盛夏再会于吴宅,共赴下一场文化之约!
|